费雪(1852—1919)德国有机化学家19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他在醣类化学和氮有机化合物——嘌呤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解决了有机化学领域长期以来关于糖结构的难题。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1878年—1882年,他在进行尿酸研究时,确定了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化学结构。1894年从理论上论述糖类的结构,并人工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糖类化合物。1897年—1901年他人工合成了尿酸、黄嘌呤、可可碱、茶叶碱、咖啡碱等化学物质。1902年,他因合成糖和嘌呤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罗斯(1857—1932)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190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他证实了当时最大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为成功地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1897年,他在蚊子中分离出着色的疟原虫卵囊,1898年又在患疟疾的鸟类血液中发现类似的着色胞囊,接着终于在蚊子胃肠道中发现了人类疟原虫的卵囊,证实了人类的疟疾是由疟蚊传播的。因此,只要扑灭疟蚊,就可以预防疟疾的传播。由于罗斯在人类征服疟疾方面所作的杰出贡献,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洛伦兹(1853—1928)荷兰物理学家19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近代卓越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补充发展了经典的电磁学理论,创立了经典的电子论;确定了电子磁场中所受的力——“洛伦兹力”;发现并验证了“塞曼效应”,提出了“洛伦兹变换”,开辟了狭义相对论的道路。1895年,他创立了经典电子理论,这一理论能解释物质中一系列的电磁现象,以及物质在电磁场中运动的一些效应,成为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基础。1904年,他提出了高速运动的参考系与静止的参考系之间的时间、空间坐标的变换形式——“洛伦兹变换”。这一论断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由于他在研究磁性对辐射现象的影响所作的贡献,他与他的学生塞曼共同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塞曼(1865—1943)荷兰物理学家190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对物理学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发现并研究了“塞曼效应”,从而使电子论在解释物质光谱及原子分子方面的正确作用更加得到证实,大大开拓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领域。他和洛伦兹共同研究得出了“塞曼效应”。从实验的角度为光的电磁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例证。1915年,他在精确测量运动媒质中光的速率时也曾作出重要贡献。由于研究磁场对光的效应所作出的贡献,他与洛伦兹共同荣获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贝克勒尔(1852—1908)法国物理学家190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889年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1895年担任巴黎综合技术学校物理学教授等。1908年8月逝于法国布列塔尼,成为第一位被放射性物质夺去生命的科学家。
他是法国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放射性的发现者。由于他对天然放射性的先驱性研究,成为放射性研究领域的创始人。1896年,他开始放射性研究。他的发现引起了居里夫妇的注意,导致了钋和镭的发现,开创了放射性研究的新领域。1903年,他和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和居里夫人(本版曾于1月4日做过详细介绍)
芬森(1860—1904)丹麦医学家1903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芬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及其他皮肤病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1893年他首次发现红光可以屏除普通光线中具有化学性能的所有光线(蓝、紫和紫外线),治愈天花病。次年,发现阳光里所含的好多化学性光线——主要是蓝光和紫外线,对天花一类病症有害无益。进而研究出阳光里有杀菌作用的光线。1895年发现紫外线治疗狼疮的效果很佳,此后,他很快运用该法冶愈了大批饱受狼疮折磨的病人。芬森一生致力于光线对生理作用的研究,第一个打开了光线治疗疾病的神秘之门,被誉为光线医疗法的先驱。
阿伦纽斯(1859—1927)瑞典物理化学家190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阿伦纽斯在物理化学、免疫化学和大气物理学方面研究卓有成就。特别是他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稀溶液中化学电解分离问题,提出一个新学说——电离理论,该理论被视为物理化学发展初期的重要发现。1884年他发表了两篇博士论文,首次提出了电离学说。经过研究和完善,1887年确立了电离理论,即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分子成为离子,溶液愈稀,离解成离子的程度愈大,溶液的电导值也愈大。阿伦纽斯的电离理论,给人们提供了物质存在的真实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溶液中的化学反映及离子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他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